我要投票
活動辦法
最新消息
歷屆資訊
媒體庫
關於我們
常見問題
登入
註冊
我要投票
活動辦法
最新消息
歷屆資訊
媒體庫
關於我們
常見問題
登入
註冊
歷屆資訊
Previous information
得獎
入圍
2023第七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2022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2021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2020第四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
2019第三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
2018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2017第一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專業組
學生組
平面類
影片類(短)
融媒體類
影片類(長)
音頻類
通膨食代來臨
「物價很穩定,近期只是短期波動。」央行、政府官員這麼說,但真的如此嗎?《食力》深入市場、原料進口商、畜牧業者了解生產、進口面臨的成本上漲,得到的答案是「漲價真的要來了」。不只疫情慘,全球物價飆漲讓生活更苦。人類所需要的重要糧食,牛豬肉、蛋、油脂、蔬菜、麵粉,甚至是包裝材料通通都在漲價。 終端售價漲價與原料成本絕對脫不了關係。但不管進口,本地原物料通通在漲價的原因是什麼?從疫情缺工、天災農作物收成不佳等,漲價原因不只多,更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食力》從源頭到貿易,一一分析國內外原物料供應鏈,為何全球漲,台灣必漲?而當原物料飆漲,又會影響到民生和產業的哪些面向?
MORE >
經典雜誌【通往何方】專題報導
此系列圍繞在交通建設對城鄉生活的各方影響,從政府到民間總希望交通建設能為地方帶來便利與繁榮,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交通壅塞問題、都市開發對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產的衝擊等,我們需反省過去,從永續發展角度找到更好的解方。 第一篇回顧淡北道路開發案二十年來的爭議,從多位在地人的角度,討論怎樣的發展才能留住淡水的生態環境與特色,也透過數據與政策分析,呈現二十年來淡水的開發偏重房地產,卻忽略居民的需求,更惡化交通問題。 第二篇從宜蘭高鐵站選址爭議切入,帶讀者走進宜蘭各個區域及宜蘭歷史的各階段,看見交通建設為其帶來發展,卻也讓農村與舊城空洞化,也介紹宜蘭在地農村與舊城文化保存經驗,作為思考永續發展目標的典範
MORE >
大疫之下 永續城市戰鬪記
瘟神肆虐,新冠肺炎無聲卻殘酷地踐踏全球,聯合國標榜的SDGs目標在2021年也首次出現指數倒退。近幾年來,各地方政府追求各項SDGs目標,從終結貧窮、性別平權、氣候變遷到解決不平等問題無所不包,如何實踐這些抽象的「概念」?又如何讓社會大眾有所感?永續政策若無法延續,就可能只是短暫炫目的煙花,這都是中央與地方須要反思檢討。 去年疫情升溫初期,古老萬華首當其衝,所幸,公部門最前線的社福中心到草根地方團體,彼此協力織了張網,努力接住徬徨求生的弱者,不僅同時幫助萬華挺過最嚴峻的時刻,更充份體現SDG1、2、3、11等指標之落實成效,在倒退中又保有一絲曙光。
MORE >
台塑的大麻煩
台塑瞄準永續、減碳的市場需求,將養蚵的廢棄尼龍繩與其它同質的廢漁網重製為人造纖維,提供具備「零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導向的永續布料給Nike等知名品牌。新產品策略雖呼應現今的減碳浪潮,但若與多家國際大廠已宣布「碳中和」目標,且積極投入能源轉型的格局相比,居全球第六大石化企業的台塑集團,對於「碳中和」與「邊境碳關稅」的因應,明顯是小兒科等級。 本篇是台灣第一篇探討「碳中和」的報導,將石化龍頭面臨的減碳困境以及缺乏具體的轉型措施,作為台灣整體石化產業的縮影與借鏡,同時檢討政府端的因應政策。另外,令人振奮的是在報導出版三周後,台塑即宣布2025年將停止生產一次性民生塑料。
MORE >
ESG焦慮年代
過去判斷一家公司好不好,看的是EPS賺錢的能力,現在起,就算是超會賺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也要捲起袖子落實ESG。在一個ESG喊得漫天價響的年代,卻存在諸多假面、偽包裝,欺騙消費者與投資人。經濟日報集合一批財經、金融與產業領域優秀記者,為讀者拆解,什麼是無效的ESG,及揪出有漂綠嫌疑的金融商品,並呼籲政府拿出實際作為防杜漂洗。作品中還分享了這些年能登上國際ESG大獎堂的企業模範生,看看他們正在做什麼,都做對了哪些事。
MORE >
首獎
消失的西海岸
台灣西部天然海岸消失中!864公里天然海岸,有587公里因人為開發消失,僅剩3成也面臨破壞。本報導回到第一個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點,大規模破壞成台灣海岸之癌,商周特別空拍此景,提醒大型工程如何毀了一整個海岸。自然海岸消失是人謀不臧,台灣正進行5個大填海工程,追蹤採訪當年參與決策的海洋學者、政府前官員,證實政府與學界曾協調以最小環境犧牲代價,追求最高經濟效益,但中油、台電仍堅持各自利益,趁廢核運動爭搶天然氣利益,來彌補自身鉅額虧損,搶賺1年4千多億龐大商機。最後天然氣接收站利用率會過剩,從目前100%變72%。從國際與減碳潮流切入,證明天然氣只是過客非永久方案,不能讓台灣淪為水泥塊堆疊的人工海岸。
MORE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