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公布27位得奬者 頒出132萬獎金
2018-10-27
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27)日舉行頒奬典禮、公布得奬名單,決選出27件得奬作品,共頒出總奬金132萬元。專業組平面類首奬由聯合報「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獲得,長版影片類首奬為TVBS「河川變色水危機」,雙雙關注水資源及河川汙染問題,全球暖化及能源開發也是備受高度關注的議題,TVBS攜手hTC,以「冰之島融化中-前進格陵蘭」拿下融媒體首奬,透過虛擬實境 (VR),讓人親身感受到氣候變遷對人類及環境的衝擊。

由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主辦、世新大學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協辦的《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今年第二屆舉辦,分為專業組、學生組,各有平面、影片(長)、影片(短)、融媒體類,共八個類組獎項,報名件數較去年增加八成,來自台灣、香港、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等,32家媒體、23所學校,一共425件作品,入圍有95件。

頒奬典禮於TVBS電視台盛大舉行,「一顆彷彿是紅火球的球體,冉冉而升」揭開典禮序幕,面對全球各地不斷發生高溫,氣候變遷愈來愈嚴重,所有入圍者約200多位齊聚一堂,關注生態文明議題,大家用實際行動做出報導,彼此分享也互相勉勵。

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董事張孝威表示,媒體不僅是發現問題、追蹤發展,更扮演了喚醒民眾環境意識與啟發思考、提供建議的角色。因為媒體持續追蹤報導,驅使政府今年與NGO成立了海廢治理平台。「藉由這個奬項的舉辦,我們衷心地期待能夠藉此重建民眾對媒體的信賴,而這也是督促我們每年辦下去的最大動力。」

協辦單位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策略長何振忠致詞時表示,「全球媒體都面臨集體焦慮、徬徨、獲利減少和假新聞攻擊等挑戰。近年來,建設性新聞學受到各界關注和產業提倡,聯合報願景工程的成立,便是以報導議題、解決問題為宗旨。」期待持續結合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獎勵優秀參賽者,為世界提出更多解方。學術界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對於今年產學合作的成果,表達感激與欽佩之意,期待三方能繼續合作,推動「環境永續」和「地球永續」兩大概念,表揚媒體人才之際,也讓更多人看見不同面向的生態文明議題。

第二屆首奬和優等奬的得奬名單,經過評審委員會的審查,決選出專業組13件、學生組14件,共計27件抱走132萬元總奬金,今年得奬作品議題面向較去年寬廣,包括水資源、河川汙染、空汙、氣候變遷、碳排、能源開發、生態保育、循環創生、食安、減塑行動、居住安全、文化保存等。

聯合報系列專題作品「找溪望‧救水路」,以河川整治為題,深度報導文明開發對河川、溪流造成的危害,拿下專業組平面類首獎。得獎者郭政芬在得獎感言中感慨地說,「河川的整頓雖然創造了打卡的亮點,卻很容易忽略了河流生態的保護。」作品橫跨多國採訪,希望借鏡國外的作法,讓台灣河川環境變得更好。

而去年曾得奬的豐年社,今年以「極端氣候灌溉學」獲得平面類優等奬,豐年社林慧貞感謝主辦單位之外,也不忘提醒大眾持續關注台灣農民用水的問題。首度參賽的今周刊也以「全民大發電奇蹟」拿下平面類優等奬,今周刊王炘珏表示,報導內容以日本福島地區的核能議題為主,但希望透過報導,提供更多國際作法讓台灣未來在制定能源政策時參考。

影片短版類的首奬由TVBS「逾百人陷危?柴山每年朝海滑6-9cm」獲得,報導中揭露山坡土地滑動,可能對居民造成的危害。記者華舜嘉分享採訪經歷時說:「希望報導播出之後,政府可以提出解決辦法,記者的責任,就是發揮影響力。」此外,獨立影像工作者徐仲彥製作的「憫農」和TVBS「消失的海岸」獲得短片優等獎。獨自追蹤農民生活三年的徐仲彥,作品呈現偉大農夫們的付出,也證明了沒有企業資源的支持,只要擁有好的題材與獨特觀點,一樣能夠獲得評審團的青睞與肯定。


專業組的長版影片類由TVBS「河川變色水危機」摘下首獎的殊榮,得獎者秦綾謙致詞時感動地說,「如同評審卓亞雄老師說的,關注環保必須帶著鋼盔進行。」因為採訪的過程會遭遇許多挫折和困難,以及未知的挑戰,希望有更多的媒體工作者可以持續走在這條路上,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連續兩年獲獎的TVBS記者林上筠,今年以「帳篷下的秘密」為題,報導台灣觀光露營區的問題,獲得長版影片的優等奬,此篇報導引起了行政院的重視,進而讓觀光局設置了相關露營管理規範。而同步拿下優等獎的還有東森電視「地球的孤兒-獵殺棕熊」報導,以及三立電視「藍色眼淚,海廢大戰」系列報導。東森採訪記者白心儀,與採訪團隊遠赴俄羅斯原始森林,報導保育人士對生物、生態不求回報的付出和愛。三立王詩雅和李宛儒獲獎時表示,廢棄塑膠是全球議題,團隊走訪了世界各地,帶回第一手消息,並呼應前一位得獎者林上筠的感言,強調提倡永續是媒體的責任,「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完整作品請看此:
https://news.tvbs.com.tw/pack/packdetail/384/1